上皮层和下皮层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也称假皮层。壳状地衣多数无皮层,或仅具上皮层,髓层菌丝直接与基物密切紧贴。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是面临的迫切任务。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其中的真菌是主要成员。
地衣门的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地衣的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 植物体树枝状、丝状,直立或悬垂,仅基部附着在基物上。如松萝、地茶、石蕊等。(图7 1)
不同类型的地衣其内部构造也不完全相同。从叶状地衣的横切面上。可分为四层,即上皮层、藻层或藻胞层、髓层和下皮层。上皮层和下皮层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也称假皮层。藻胞层就是在上皮层之下由藻类细胞聚集成一层。髓层是由疏松排列的菌丝组成。根据藻细胞在地衣体中的分布情况,通常又将地衣体的结构分成两个类型: 藻类细胞分散于上皮层之下的髓层菌丝之间,没有明显的藻层与髓层之分。这种类型的地衣较少。如胶衣属(Collema)。(图7 2)
一般讲,叶状地衣大多数为异层型,从下皮层上生出许多假根或脐固着于基物上。壳状地衣多数无皮层,或仅具上皮层,髓层菌丝直接与基物密切紧贴。枝状地衣都是异层型,与异层型叶状地衣的构造基本相同,但枝状地衣各层的排列是圆环状,中央有的有1条中轴,如菘萝属,或者是中空的,如地茶属。
地衣是什么意思
地衣(lichen)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绿藻或蓝细菌)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共生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其形态及后代的繁殖均依靠真菌。也就是说地衣是一类专化性的特殊真菌。传统定义曾把地衣看作是真菌与藻类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纳作出了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结论。在这以前,地衣一直被误认为是一类特殊而单一的绿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属,26000多种。从两极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荒漠,到处都有地衣生长。
主要分类:
壳状地衣:植物体扁平成壳状,植物体紧附树皮、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底面和基质紧密相连,难以分离,例如茶渍属(Lecanora)、文字衣属(Graphis)。
叶状地衣:植物体成薄片状的扁平体,形似叶片仅由下表面成束的菌丝附着在基质上,可以剥离。例如梅花衣属(Parmelia)、蜈蚣衣属(Physica)。
枝状地衣:植物体直立,通常分枝,成丛生状。例如石蕊属(Cladonia)枝状地衣中,植物体细长而分枝,基部附着树枝上,原植物悬挂的种类,也称悬垂地衣。例如松萝属(Usnea)。
地衣一般分为三纲:
子囊衣纲:本纲地衣树木占全部地衣总数的99%。
担子衣纲:主要分布在热带,种类很少。
藻状菌衣纲:本纲已知的只有1属,产于中欧。
经济价值:
地衣可作工业原料。如染料衣科地衣可用于提取染料,由染料衣及石蕊等提取的石蕊色素,可用于制造酸碱度定性试剂。树花衣等可用作制取香水的定香剂和化妆品原料。
对地衣的保护:
由于人类对地衣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方面,地衣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因而,它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是面临的迫切任务。保护地衣多样性除了必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外,应注意以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对于日用化工香料、药用和食用地衣资源应采取区、按年、有计划、有节制地轮换采收。
对于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世界珍稀物种,如陕西华山的华脐鳞,云南丽江的中华疱脐衣,以及庐山的美味石耳等中国和东亚特有种,应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珍稀地衣保护小区加以保护。
对上述一些重要地衣同时还应采取菌、藻离真培养,进行室内保存。对地衣物种进行多层次的系列保护措施是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
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地衣植物?
真菌和藻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被称为“植物界的拓荒先锋”。共生的真菌大多是子囊菌,少数是担子菌,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并包被藻体;共生的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组合在一起共生的复合有机体。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结构简单的、多年生的原植体植物。由于藻类和菌类之间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1个单独的固定有机体类群。使其既没于一般真菌,也不同于一般藻类。而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特征。它们是植物多年发展演化的结果。